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雁横塞 第十九章 古树砚池

八月二十五日

金陵旧皇道上,礼部的人从早上到现在已经将地面用清水冲刷了好几遍,数里长的青砖大道被修整的如同新铺就的一般。

三步一名的持锐礼兵笔直地站着,一直从旧皇城沿至金陵城外。

城外无数身穿红袍的礼兵分批次地站在了门外,同样身穿红服的大唐仪仗工整地站在城门两侧,恭候着这个足以证明大唐威严的时刻。

不过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次迎接各国使臣的人,竟然不是忙里忙外准备了数个月的礼部尚书荀筠。

据说,在距离六国会盟还有三天的时候,久不发声的宫内突然降下了一道旨意。

说是荀筠布局会盟之事有功,奖赏白银千两,布三千匹。

另外下令,命荀筠即日起负责冬至祭祖之事,至于会盟的具体事务,便交给户部侍郎施平来负责。

旨意一出,朝野顿时一片哗然,很多人都在私下讨论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会盟如此大事,竟然发生“临阵换将”这种情况,暂且不提后任命的施平能不能担此大任,就光看这一脚将荀筠踢开的举动,也让人不禁想要揣摩一下老皇帝的心思。

朝野几乎默认的储相之才荀筠,被明奖暗弃地放到一边,暂且不提荀筠自身的心境如何,就单单是他身后站着的颍川士族也估计很难咽下这口气。

大唐的朝堂有将近一半的官员都是出自颍川,颍川这个三郡之地从前唐起就为朝廷输送了比其它十几个郡总和还要多的人才。

唐风又重视直率,这方面和秦风有些相似。

从大唐太宗皇帝开始,便鼓励谏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指出国策的不当之处,这也是太宗皇帝成立谏官一部的初心。

在最初,谏官的设立是为了负责提醒皇帝言行不当之处,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大唐谏官劝谏的范围从最初皇帝的言行,逐渐扩大到朝堂之上。

不仅如此,就连国家的国政方针都很有可能被拿出来说道说道。

身为大唐的谏官,仿佛不弹劾几件大事,就不能算是一位合格的谏官,哪怕这件事是皇帝降下的谕旨。

旨意刚降,谏官的奏疏便如同雪花一样飘向了御案前。

大唐的朝堂不仅仅是皇帝一人的天下......

但老皇帝,也向大唐的朝堂表明了他的决心。

“不管不言不问。”

这便是大唐皇帝的态度。

......

金陵筠府

“荀令君,如今五国的使臣都已经进城了。”那位礼部肖侍郎说道。

荀筠点了点头,放下了手中的书。

“五国使臣进城的顺序如何?”荀筠问道。

肖侍郎略微思考了一下,然后回答道:

“先是楚国,然后依次是晋明狄,最后是秦。”

荀筠站起身来,招呼着肖侍郎坐下:

“听说秦国使臣进城时,我们大唐的礼账没有奏唱唐曲迎宾?”

这两位从小玩到大的礼部两巨头,私教甚好。

“说是秦使来的比较突然,原本扯下去的礼账来不及召回来。”肖侍郎小心措辞着。

“迎宾大事,哪有中途撤掉礼账之说?”荀筠显得有些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