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对商业有着一定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华纳啊,是一家架构很拧巴的公司。
因为它们的很多业务都是通过收购、合并的方式得来的。
真正伴随公司发展的主营业务其实只有电影,那是华纳兄弟这个招牌的根基。
除此之外,甭管是电视,音乐,游乐园,还是出版,广播,互联网。
那都是随着公司发展而不断增添的东西。
正因如此,它们的层级关系就很奇怪了。
就拿音乐来说,由于当初在涉足音乐行业时,华纳兄弟的核心诉求是有声电影离不开音乐,但,北美的很多音乐版权都在美国音乐、哥伦比亚唱片等公司的手里,使用时要交钱就算了,每年还得交年费这个就很坑爹了。
所以,为了省掉这笔版权费,华纳兄弟决定自己搞音乐,攒版权。
于是乎,华纳唱片就成了华纳兄弟电影的子公司。
之后,华纳兄弟操控华纳唱片收购的什么大西洋唱片、庇护所唱片啊……
那都是子公司的子公司。
即便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华纳唱片的价值已经不小了,但华纳依旧没有把这些关系理顺,依旧让掌管核心业务的总经理带着管它们。
而正是因为唱片部门和电影部门有着从属关系,所以,华纳唱片在往国际上发展时,他们便都不会去涉猎其他国家的影视剧项目,任由母公司自己开采自留地。
但,以上这些,那都是华纳之前的路数了。
当华纳兄弟和华纳唱片发展到了大中华区时,他们发现,这个模式好像行不通了。
“因为英文和中文是无法互通的,中华文化和欧美文化也是无法交融的。”
“华纳兄弟之前之所以可以用电影驾驭唱片,那是因为他们的电影业务在欧洲本来就厉害,当他们的电影比唱片早几十年打入欧洲市场时,电影业务的管理者就能在欧洲市场里掌握主动权,而这种掌控,还能给他自己带来更多的金钱。”
“可我们大中华区不一样,华纳兄弟的电影业务在我们这边是没法和欧洲一样正常展开的,他们没法将源源不断的电影卖过来,也没法按照我们观众的喜好定制影视剧,那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只能通过财务投资的方式来变相的获得市场份额了。”
“这就像是他们收购了飞碟唱片一样。”
“在我加入华纳之前,我就已经听说了,华纳最想做的事情,便是以唱片为基础,打造大中华区的影视剧公司,说的通俗一点,那就是用唱片推歌星,然后再让他们跨界演影视,如果这一个流程能跑起来,那华纳就相当于是变相的拥有了一家华语影视公司。”
“但可惜,想法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在我到来之前,在你出道之前,华纳一直都是在做无用功。”
“他们浪费了快十年。”
“而到目前为止,我其实也不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有没有变。”
“但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如果他们的想法没有变,那等我今年去北美汇报业绩时,他们肯定会跟我聊这方面的东西,比如,让我以华纳唱片的名义在香江注册一家影视公司?”
“然后投拍一些影视剧。”
“到时候,主角肯定是你。”
“因为你的形象非常好……”
周建辉说的这些东西啊,筱晓都无法在记忆里找到印证。
但,好莱坞想要攻入大陆的事情,她还是知道的。
没办法,谁让类似的消息在她前世的互联网上很泛滥呢?